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

天照大神和中國忠烈

天照大神和中國忠烈(A course work at Dept. of History, NTU) 


大概是二十五、 六年前我在林口當兵, 我很喜歡由營區走到虎頭山, 這一段路恰好在祾線上, 中無雜樹滿山盡是芒草, 每當夏末初秋的時分, 一片白茫茫的蘆葦花海隨著風, 隨著陽光, 隨著心情, 展現不同的風情, 但不變的是一樣迷人 ! 一日, 我信步的又走這一段路, 該是早春吧 ! 突然望見路旁的土丘上有一樹嫣紅, 是櫻花 ! 我步上了小山坡, 想一窺這株早到櫻花春的氣息 ,上了土丘, 突然被眼前的景觀震懾住了, 在櫻花樹旁邊是一片荒煙漫草, 後面是一棟保存的尚稱完好的日式建築 ! 是日本神社 ! ! 我告訴自己。 爬上樓梯, 行過鳥居, 來到了一層的平台。 上有一筆直的參道, 參道的左側有手水舍保存的尚稱完好,右側為社務所好像有人居住, 已顯殘破。 手水舍是日式寺廟的標準設施,信眾在進寺廟之前,先在此象徵洗淨身心後 才可至神前敬拜。 手水舍的建築是以四支木柱組成的日式涼亭式,屋頂包覆銅片而成。 銅片因時間久遠已氧化為青銅色,化成一屋古樸典雅。 社務所旁,參道右前方, 有一奔躍的銅馬。 銅馬肚皮上的日本菊花標誌(Symbol of Japanese royal family)已被磨平, 基座 “昭和” 的石刻字也被塗上水泥, 但卻仍依稀可辨 。 再往前走,爬上第三層石階,上方石階旁有一對石獅。 日本人稱之為「高麗犬」,又稱「貊白犬」或「唐獅子」。 Surprise ! 居然還完好保留 ! 但大小和精緻度無法和圓山那一對相比擬, 必竟圓山是 “神宮” 編制要比 “神社” 大得多。 爬上石階, 上有一中門,是「切妻造」式(日本懸山頂式)造型, 屋頂覆之以銅皮瓦。 中門唐突的懸掛著一簇新的匾額, 上面書著斗大的“國魂”兩字。 中門左右則是一排以台灣檜木製成的木造迴廊, 檜木的質感, 典雅的木工, 不禁令人佇足欣賞。 穿過中門,達拜殿前的廣場。 拜殿,是神社範圍內最大的殿宇,廟貌呈T字形,左右各一副殿,為唐朝風格的寺廟遺風, 與中國北方的寺廟風格相似, 線條簡單、樸素而優雅, 給人一種莊嚴、肅穆的感覺。 拜殿前的廣場, 四周環繞著木柵圍籬, 中門與拜殿之間以參道相連, 兩側為一片荒草, 其中夾雜幾樹山櫻花及綠樹, 顯得冷清而幽靜。 一片靜謐之中, 思緒竟掉入沉思之中……… 日本神社 ? 中國忠烈祠 ? 好一個不協調的景象 …………… 一段段令人沉思的歷史場景浮現在心頭。 日本神社 ? 中國忠烈祠 ? 日本天照大神 ? 中國忠烈 ? 不斷在心中激盪,翻滾…久久不能釋懷。 站立柵欄前,望著那幽暗的主殿小閣樓。 日本神社主殿裡的天照皇大帝、豐受大神、大國魂命、大己貴命、少彥名命、明治天皇、還有台灣獨有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神位(北白川宮為接收台灣的長官),該早已被丟棄了。 現在閣樓裡放著鄭成功、劉永福、丘逢甲及抗清、抗日、剿匪的先烈牌位。 站在柵欄前,望著幽暗的閣樓。 心想著,每一個政府,無不以景仰、尊崇、虔敬之心, 來祭祀保家衛國而犧牲的軍人或志士, 於法, 於理, 於情, 也該當如此,以褒揚忠烈,激勵志節,告慰亡者,使英靈得以安息。 我漫步於桃園神社,心裡卻一直念著想著,二戰期間數萬名戰歿、病亡或失蹤於南洋的台籍日本兵, 因為時代的變遷, 他們的孤魂未能得到適當的慰藉, 他們既不屬於日本靖國神社, 也不屬於中國忠烈祠, 孤魂只能隨風消散,流浪飄零。 而在此的中國英靈, 又何其無辜! 必需委身在一個廢棄的日本神社, 混居在日本的神鬼之中。 以前的國民黨, 把人民當工具, 多少善良的神明華冑投入國共內戰! 他們犧牲性命,他們燃燒青春, 他們背井離鄉, 幸運的就被祭祀在這裡 ,和日本的神鬼雜居! 更不幸的可能是獨居在天崖海角的退伍老兵! 同樣的日本帝國主義, 把日本的子民或推向太平洋,或化成一股原子塵 ! 而台灣的人民, 則是不斷的換主人, 一會兒荷蘭人, 一會兒日本人, 一會兒又 “回到祖國懷抱” 不斷拼命的學習 “國語” 不斷的被鄙視 ………… 清人, “皇民”,”復興基地堂堂正正的中國人” ………… 台灣人該累了吧 ! 挑起種族情緒的政客們, 人民需要的只是休息而已 ! 他們沒有那麼偉大的理想, 真的 ! Give your people a break !!! Appendix I. 台灣神社歷史背景 日治中期(1912-1925年)台灣總督府已經逐漸完成殖民統治體制,另一方面武裝抗日活動也已經大致結束。台灣人的經濟狀況逐漸改善,民間從事宗教活動日盛,日本政府不但鼓勵,並且親自參與。看起來日本政府的作為與其真正目的似有矛盾,其實主要的考量是,若斷然實施國家神道是唯一的宗教,可能招致強烈的反擊。因此,同時鼓勵國家神道與民間信仰,是總督府不得不運用的手段。日治中期在台興建的神社,計有台中神社、嘉義神社、花蓮港神社、新竹神社、阿里山神社、台南神社等十二處。神社體制發展至此已略具規模,關於神社的行政措施、神官神職的任用、神社的經營管理等,都必須有一完備的法規,因此專門通行於台灣地區的神社規則,也在此時期被制定。   


日治末期(1926-1945年)值此時期日本為實現其「大東亞共榮圈」構想,軍國主義勢力興起,積極侵略中國,對台積極實行「皇民化政策」,為其戰爭侵略的意識型態作前置之準備,神社被利用為推廣侵略思想與軍國主義的教化場所。因此,這一時期對於台灣的本土宗教信仰走向高壓政策,其措施如下:1930年,總督府通令各州廳需加強取締未申請而建立的寺廟、齋堂,已顯示出其排斥台灣本土宗教的決心。1934 年,總督府確立「一街庄一神社」的政策,將神社置於地方教化的中心,促使所有家庭供奉伊勢神宮之大麻。1936年開始寺廟整理的工作,本土寺廟被迫關閉或被改為日本佛教說教所,這種高壓手段到了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到了高潮,除強制台灣人民前往神社參拜外,並舉行各種日治中期(1912-1925年)台灣總督府已經逐漸完成殖民統治體制,另一方面武裝抗日活動也已經大致結束。台灣人的經濟狀況逐漸改善,民間從事宗教活動日盛,日本政府不但鼓勵,並且親自參與。看起來日本政府的作為與其真正目的似有矛盾,其實主要的考量是,若斷然實施國家神道是唯一的宗教,可能招致強烈的反擊。因此,同時鼓勵國家神道與民間信仰,是總督府不得不運用的手段。日治中期在台興建的神社,計有台中神社、嘉義神社、花蓮港神社、新竹神社、阿里山神社、台南神社等十二處。神社體制發展至此已略具規模,關於神社的行政措施、神官神職的任用、神社的經營管理等,都必須有一完備的法規,因此專門通行於台灣地區的神社規則,也在此時期被制定。   日治末期(1926-1945年)值此時期日本為實現其「大東亞共榮圈」構想,軍國主義勢力興起,積極侵略中國,對台積極實行「皇民化政策」,為其戰爭侵略的意識型態作前置之準備,神社被利用為推廣侵略思想與軍國主義的教化場所。因此,這一時期對於台灣的本土宗教信仰走向高壓政策,其措施如下:1930年,總督府通令各州廳需加強取締未申請而建立的寺廟、齋堂,已顯示出其排斥台灣本土宗教的決心。1934 年,總督府確立「一街庄一神社」的政策,將神社置於地方教化的中心,促使所有家庭供奉伊勢神宮之大麻。1936年開始寺廟整理的工作,本土寺廟被迫關閉或被改為日本佛教說教所,這種高壓手段到了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到了高潮,除強制台灣人民前往神社參拜外,並舉行各種戰爭祈願。這個時期最大的特徵,就是各地神社的普建。日治末期在台的神社共計六十八所,幾乎都是1935年以後興建的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結合天皇崇拜與軍國主義的建功神社及護國神社。   


1945年大戰結束後,為破除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的意識及事蹟,台灣神社因而被大量破壞,有點諷刺的是,規模較大的,就改建為現在的忠烈祠,紀念曾經為國捐軀的中國英雄。戰爭祈願。這個時期最大的特徵,就是各地神社的普建。日治末期在台的神社共計六十八所,幾乎都是1935年以後興建的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結合天皇崇拜與軍國主義的建功神社及護國神社。   


( Source : http://www.sinica.edu.tw/photo/subject/2_temple/index.html) 


台灣神社一覽 台北州 o 台灣神社 o 建功神社 o 台灣護國神社 o 宜蘭神社 o 基隆神社 o 台北稻荷神社 o 瑞芳神社 o 羅東神社 o 汐止神社 o 新莊神社 o 海山神社 o 淡水神社 o 文山神社 o 蘇澳神社 o 黃金神社 o 圓山水神社 • 新竹州 o 新竹神社 o 通霄神社 o 桃園神社 o 苗栗神社 o 中壢神社 o 頭份神社 o 竹南神社 o 大湖神社 o 竹東神社 • 臺中州 o 臺中神社 o 彰化神社 o 員林神社 o 清水神社 o 豐原神社 o 東勢神社 o 竹山神社 o 北斗神社 o 田中神社 o 鹿港神社 o 秀水神社 o 能高神社 o 南投神社 o 魚池神社 • 台南州 o 台南神社 o 嘉義神社 o 開山神社 o 北港神社 o 新營神社 o 五間厝神社 o 南靖神社 o 阿里山神社 o 北門神社 o 東石神社 o 曾文神社 o 新化神社 o 斗六神社 o 林內神社 • 高雄州 o 高雄神社 o 阿緱神社 o 岡山神社 o 潮州神社 o 東港神社 o 鳳山神社 o 里港神社 o 佳冬神社 o 旗山神社 o 恆春神社 • 澎湖廳 o 澎湖神社 • 台東廳 o 台東神社 o 關山神社 o 卑南神社 o 加走灣神社 • 花蓮港廳 o 花蓮港神社 o 吉野神社 o 豐田神社 o 林田神社 o 佐久間神社 o 壽神社 


(Source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5%8F%B0%E7%81%A3%E7%A5%9E%E7%A4%BE%E5%88%97%E8%A1%A8&variant=zh-tw) 


II. 花蓮慶修院 – A must go 大正5年(1916),釋智猛法師在卅六歲的盛年奉派渡海,抵達吉野移民村創建真言宗布教所,隨後又陸續開辦花蓮港及林田布教所,在花蓮港弘教30年間,娶妻生子,落地生根,把花蓮當作第二故鄉。然而,二次大戰戰敗後遭遣返,布教所由當地的菜姑吳添妹女士接管,改名「慶修院」,由於香火鼎盛,充滿江戶風格的古蹟建築得以留存至今,成為花蓮縣重要的文化資產。


 (Source: http://www.heritage.org.tw/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